首页 > 栏目首页 > 外汇 >
 
 

探寻华夏文明之妙、共赏世界文化之美,小学生化身考古队员探寻文明发祥地

2023-09-08 13:23:09  来源:腾讯网

沈莉老师带领学生们通过趣味“考古”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早期人类文明。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9月5日下午,武汉市育才小学六(8)班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早期文明发祥地》。武汉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沈莉老师带领学生们通过趣味“考古”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早期人类文明,感受人类早期从野蛮到文明的蜕变历程,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资料图)

■ 小挖掘,大发现

学生走进“微型博物馆”探秘

课堂上,孩子们个个化身为考古队员,他们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从沙堆中发掘出了一张张文物微图片,对“河姆渡微型遗址”进行模拟考古。

当一件件“文物”出土时,欣喜之余他们像考古学家那样对文物进行了大胆猜测:从一粒粒不起眼的稻种开始,稻种的发现说明了什么?不会种稻之前,人类会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人类会种稻后,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孩子们热火朝天地交流着自己“考古”的发现,或质疑,或争论,或达成共识击掌欢呼……

在对碳化稻的作用、年代等进行大胆猜测后,沈莉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引用碳十四法测定的碳化稻年代作为科学依据进行证实。结合我国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孩子们认识到: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距今6700多年前就开始了稻谷种植,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稻谷的民族。目前水稻已经成为养育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重要农作物。此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确定古代中国是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之一后,沈老师又带领学生走进“微型博物馆”,通过几幅镇馆之宝——壁画和印章,引导学生探究大河流域的其他文明。

细心的陈以恩同学发现,古埃及壁画上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利用杠杆原理在进行灌溉庄稼;张昊辰同学观察到两河流域印章上人们忙着种植,说明早在9000年前,两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杜熠辰同学辨别出古印度壁画上人们驱赶着牛在犁地,推测出3500年前的印度先民就学会了用畜力来帮助人们耕田……通过沉浸式地参观“微型博物馆”,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早在几千年以前,当世界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蛮的时候,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就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成为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

“选取‘农耕文明’为切入点,让每个孩子根据考古任务参与探究,通过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以及‘文物关联’等方法,令孩子们对人类早期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激活了有趣的灵魂。”沈莉老师说,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节思政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知识的学习”,学生普遍更加容易接受。

■ 少讲授,多探究

解密甲骨文增加民族文化自信

文字记录生活,传承文明。课堂上,沈老师给孩子们呈现了殷墟中的一片甲骨文拓片,让学生自行解密。

新挑战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小书法家”王涵宇一马当先,看懂了“门”“走”“鹿”“月”等象形文字;“小推理家”闻理同认为它记录的是先民出门射鹿打猎的故事;“小文学家”袁永晴补充晚上先民打猎归来,把鹿肉做成了菜品。

正如孩子们想的那样,这片甲骨文记载了先民早上出门打猎捕获一头鹿,晚上回家妻子用鼎煮熟鹿肉的生活日常。看着这一个个有趣的甲骨文,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说:“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今天仍能通过甲骨文解读先民的生活,这体现出汉字的生命力和先民造字的智慧!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一笔一画写好中国字!”

在“解密甲骨文”活动之后,沈老师还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其他古文字的热情,展示了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记录的一份家庭账单,一枚古印度有趣的动物印章,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在莎草纸上记录的数学成就……古文字的探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以古文字为切入点,展现人类多彩的文明和多样的文化。”沈莉说,我们引导学生用开放的眼光,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让互不相同的文化撞击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引导孩子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在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 轻说教,重体验

古今文明对对碰吸取精华传承优秀

古代文明对现代文明有何深远影响?在“古今文明对对碰”环节,沈老师请孩子们为自己最喜欢的古今文明点赞。

自诩“中华小吃货”的张梓昊首先赞美水稻种植这项壮举,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生活有保障才能达到文明,而这一种植技术的文明起源就在几千年前的长江流域。“自律小达人”谢欣辰为古埃及人的太阳历点赞,因为有了太阳历演变而来的日历,让人们清楚地知道具体的日期,从而有条理地规划时间。“数学小王子”赵宝瑜为阿拉伯数字点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字居然是几千年前古印度人的发明。“小书迷”舒怡涵为书籍点赞,因为它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书本,很多古代的文明都无法知晓……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但人类文明的火种不断传递,优秀的文化始终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沈莉告诉孩子们,短短40分钟,大家所能探访到的人类早期文明只是冰山一角。希望孩子们将这种探究精神延续到课外、延伸到未来,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文化的多样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专家说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本课创新性运用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情徜徉在古代文明的长河中,深度参与文化体验、感悟与建构,形象感受到我国先民的智慧,认识到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由此坚定文化自信,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湖北省特级教师  孙玮

■ 家长说

一堂好课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打开了一个崭新世界的大门。听着孩子绘声绘色地向我科普在《早期文明发祥地》一课上学到的新知识,连我们家长都受到了感染。透过对历史遗迹的发掘,孩子能看到中华文明的本源,能体会历史的厚重,能感受先民的聪慧。沈老师通过引导与互动,并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让孩子自己理解和总结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武汉市育才小学六(8)班 许一诺家长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陈欣)

【编辑:张文辉】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每日推荐
  • 滚动
  • 综合
  • 房产